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快讯

统计快讯

 

“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广东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在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迈上11万亿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7万亿元到11万亿元的跨越,2020年达11.08万亿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年均增长6.0%,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其中2016-2019年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之列。“十三五”时期,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6万元到8万元的跨越,2020年8.82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1.28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于2016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达1.29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6%。财政支出重点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十三五”时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7.90万亿元,年均增长6.4%,其中民生支出累计5.47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2%。

  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2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26.76万亿元和19.57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5.4%;金融业资产总额34.24万亿元,占全国的9.7%,是2015年末的1.5倍,“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合计13.71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3.1%。

  经济活力不断增加。2020年广东市场主体总量1384.85万户,稳居全国首位,比2015年增长7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5万家,居全国第一,企业资产总计是2015年的1.57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增加到14家。

  二、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迈进

  “十三五”时期,广东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3:45.4:50.3转变为2020年的4.3:39.2:56.5。

  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十三五”时期,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增幅比“十二五”时期加快0.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累计6114.62万吨,年均增长0.9%。2020年,广东蔬菜、茶叶、花卉和盆景及园艺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等特色岭南佳果产量和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家禽出栏量达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时期,广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

  工业迈向中高端。“十三五”时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94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31万亿元,年均增长5.3%,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均年均增长8.5%,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50.0%、27.8%提升到2020年的56.1%和31.1%。主导行业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产量居全国前列。2020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6%和48.5%,手机、空调、家用电冰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2%、31.9%和25.6%。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十三五”时期,广东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76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6.25万亿元,年均增长7.2%,其中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9.1%,占服务业比重由2015年的59.8%提升至2020年的64.7%。2020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服务业比重15.7%,比2015年增加2.9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和8.5%。

  三、内需稳步扩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

  “十三五”时期,广东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合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92.1%上升至2019年的94.0%,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地位更加稳固。

  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年均增长14.0%,增幅快于整体投资3.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2015年提升0.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31.4%。补短板投资力度加大,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1.0%。新基建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2020年新基建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1.3%,拉动同期整体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

  消费稳步扩大。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8年保持全国第一,“十三五”时期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8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5.8%。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由2015年的8.98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3.63万亿元,年均增长8.7%。教育、娱乐、文化、旅游等消费升级态势明显,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消费年均分别增长15.2%、7.4%和6.6%,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逐步显现。

  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开放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

  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时期,广东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4.5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1倍,年均增长2.2%,其中出口21.1万亿元、进口13.4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1倍和1.0倍,年均分别增长1.7%和3.0%。一般贸易、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扩大,2020年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2%和55.1%,比2015年提升9.1个和16.0个百分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0%,快于出口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年均增长15.0%。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20年市场采购出口0.2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8%。积极扩展外贸发展新空间,“十三五”时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7.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5.6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年均增长9.1%。

  “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广东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73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8.3%,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年均增长22.3%。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693亿美元和862亿美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02.8%和4.4%;至2020年底,对外投资企业达12484个,比2015年增长65.5%。

  五、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升级保障支撑能力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时期,广东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4.2%。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5万公里,连续七年全国第一;高铁运营里程2115公里,居全国前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一千公里;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深圳机场扩建、湛江机场迁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建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0.22亿吨,比2015年增长44.8%。能源、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广东天然气主干管网通达全部地市,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省级电网,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5G基站总量全国第一。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经济发展壮大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41%提升至2019年的2.87%。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底,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个;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首位,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7.07万件,比2015年增长111.2%。基本形成企业与市场结合的创新体系,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超5.3万家,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14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0.35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2.3%。

  以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广东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2%,比2018年提升0.2个百分点,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以“快递+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模式兴起,2020年,广东网上零售额2.58万亿元,占全国21.9%,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9.3%,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26.5%。新模式带动信息、物流行业大幅增长,“十三五”时期,电信业务总量、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全国首位,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34.5%。

  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区域差异持续缩小。区域差异系数由2015年的0.7012下降至2019年的0.6775,21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79.9%提高到2020年的80.8%。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石化、钢铁等沿海重化产业带和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风力发电投资年均增长46.7%,累计新增装机容量319万千瓦。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较快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22.2%,比2015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19年旅游业收入占全省的14.0%,比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加快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举全省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广州、深圳“双城”联动,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大湾区比重45.7%,比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佛山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东莞接近万亿元,两地制造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和6.1%,均高于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平均水平。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2%。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提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4个城市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强化,汕头、湛江发展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的比重由2015年的36.0%、39.5%上升至2020年的38.7%和40.1%。

  城乡发展趋于协调。“十三五”时期,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高于城镇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1。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成果,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22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八、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十三五”时期,广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率居全国前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比2015年回落1.0个和2.2个百分点。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提高,2020年,广东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下降3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从2015年的71.2%提高到2020年的82.4%;2020年,核能、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8.6%。

  生态修复与建设稳步推进。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6年全面达标,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平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茅洲河、练江水质显著好转,劣V类国考断面全面清零,基本消除地级以上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深入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58.66%,建成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九、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由2015年的27859元增长至2020年的41029元,年均名义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保持同步。消费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92元,年均增长6.3%,恩格尔系数比2015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就业较好保障。“十三五”时期,广东城镇累计新增就业717.26万人、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

  物价控制在合理区间。“十三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除了2019年增长3.4%外,其他四年均在3%以内,五年平均增长2.4%。

  文化“软实力”提升。“十三五”时期,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62万亿元,占全国14.0%。文化企业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09家,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的15.9%。

  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广东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15年提高15.8个百分点;14所高职院校19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

  社保、医疗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先后实现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和基金累计结余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5.6万个,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3.2万人,医疗床位56.5万张,分别比2015年增加15.6%、34.2%和29.6%。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城乡“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每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超5000次。






 

相关链接: